泉州有著豐富非常的歷史文化和現(xiàn)代社會文明,那你知道泉州有哪些地方戲曲嗎?
梨園戲
梨園戲是福建省的傳統(tǒng)戲曲之一。梨園戲發(fā)源于宋元時期的泉州,與浙江的南戲并稱為“搬演南宋戲文唱念聲腔”的“閩浙之音”,被譽為“古南戲活化石”。梨園戲廣泛流播于福建泉州、漳州、廈門,廣東潮汕及港澳臺地區(qū),還有東南亞各國閩南語系華僑居住地。
木偶戲
泉州木偶戲古稱懸絲傀儡,1957年定名為線戲。是一門古老的漢族傳統(tǒng)藝術,屬于傀儡戲。源于漢,興于唐,盛于宋。宋元以降,即流傳于泉州地區(qū),俗稱嘉禮戲。經(jīng)數(shù)百年傳承,逐漸形成一整套完整成熟的演出規(guī)制、表演線規(guī)、偶像制作工藝及豐富的演出劇目和獨特的劇種音樂——傀儡調(diào)。江總書記在泉州視察時,饒有興趣地觀看雕刻精美的泉州提線木偶。
打城戲
打城戲,流行于以福建省泉州市為中心的閩南方言區(qū)。它是由地方民間宗教儀式活動發(fā)展起來的一種宗教劇,俗稱“法事戲”、“師公戲”、“和尚戲”。打城戲的表演藝術重在武功、雜耍,這是從京劇武打程式中學來的,而音樂曲調(diào)是在佛曲、道士腔的基礎上吸收了本地梨園戲、高甲戲音樂曲牌和伴奏樂器。
高甲戲
高甲戲又名“戈甲戲”、“九角戲”、“大班”、“土班”,發(fā)祥地為福建泉州,最初源于明末清實初閩南農(nóng)村流行的一種裝扮梁山英雄、表演武打技術的化裝游行,是閩南諸劇種中流播區(qū)域最廣、觀眾面最多的一個地方戲曲劇種。它的足跡曾遍布于泉州、廈門、漳州等閩南語系地區(qū)和臺灣省,還流傳到華僑居住的南洋一帶。